統計數據顯示,12月制造業P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已降至2012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。當月具體數值為47.4%,相比上月下降0.2個百分點。謝亞軒認為,PMI就業指數一再下跌,顯示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大型國企就業是主要風險點,如何平衡去產能與就業將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難題之一。
"制造業PMI有所回升,產出、新訂單、采購量均上行,但就業指數比較弱,整體看制造業出現企穩跡象。"一位不愿具名的證券公司首席宏觀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"至于經濟是否企穩,現在說還為時過早。12月PMI的趨勢仍然較弱,也遠低于歷史同期,屬于持續收縮。"
新年伊始,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5年1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為49.7%,相比上月回升0.1個百分點。PMI出現小幅回升,但是行業分化明顯:消費品制造業穩定增長,同時重工業繼續收縮。
2015年全年已經結束,多項經濟數據將陸續出爐。相較固定資產投資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GDP等數據,作為先行性指標的PMI數據發布較早,成為觀測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指標。
招商證券固定收益團隊分析師孫彬彬點評時指出,制造業PMI顯示經濟邊際弱企穩。結合11月經濟數據,經濟增速有望在四季度實現弱企穩,經濟持續企穩概率進一步上升。
"只能說工業相對平穩,但還是在低位徘徊,沒有看到向好的趨勢,工業去產能的任務還比較繁重。"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。
行業分化
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,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雙雙回升,但行業分化明顯。
首先是制造業和非制造業之間的分化。統計數據顯示,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54.4%,其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.7%,均處于50%的榮枯線上方,繼續保持擴張態勢。而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雖回升0.1個百分點,但仍處于臨界點下方,處于收縮的態勢。
實際上,自2012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以后,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速轉型。其間服務業快速增長,至2015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1.4%,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更加明確。
"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明顯上升,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"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"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,也可以明顯看到制造業向兩端(研發設計和品牌服務)延伸。"
從制造業細分行業來看,制造業亦呈現明顯分化:消費品制造業、高新技術制造業表現突出;重工業則處于持續收縮的區間。
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2015年12月消費品制造業PMI為54.4%。全年來看,2015年消費品制造業PMI均值為52.9%,一直處于擴張區間,且高于制造業總體3.0個百分點。
其中,汽車制造、農副食品加工、食品及酒飲料精制茶等行業延續較快的擴張態勢,PMI均處在55%以上的較高景氣區間。對此,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表示,消費需求持續釋放,消費品制造業穩定增長。
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,2015年12月高技術制造業PMI為53.0%,年均值高于制造業總體2.9個百分點,顯示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推進。
重化工行業則處于持續收縮的區間。數據顯示,2015全年鋼鐵行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均值為42.35%,各月數據均位于50%的榮枯線之下。
就業承壓
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,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長6.9%。這是宏觀經濟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首次跌破7%。因為經濟增速低于7%,市場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關注頗多。
作為較早發布的先行性指標,PMI是市場觀測經濟走勢的重要參考。12月制造業PMI為49.7%,高于上月0.1個百分點。因為供給側和需求側雙雙回暖,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有所回升,二者重回臨界點上方。招商證券(19.640, 0.02, 0.10%)固定收益分析師孫彬彬認為,制造業PMI顯示經濟邊際弱企穩。
趙慶河則表示,12月PMI雖然微幅回升,但仍位于臨界點以下,且低于歷史同期水平。近期原油價格降至多年最低點,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持續下降,年底資金緊張狀況更加突出,相關行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一定影響,制造業下行壓力依然較大。
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認為,12月PMI指數延續了11月宏觀經濟數據的改善趨勢,這表明年內經濟繼續惡化的可能性降低,2015全年經濟增速將穩定在7.0%左右。
1月4日《人民日報》采訪的權威人士表示,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,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。
"L型是長期趨勢,從工業企業效益、PPI來看,只能說工業相對平穩,還沒有向好的趨勢,目前仍在低位徘徊,工業去產能的任務還比較繁重。"徐洪才說。
去產能已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確定為今年的五大工作任務之一。目前中國產能過剩的主要領域集中在鋼鐵、煤炭等以國企為主的重工業。在經濟增長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情況下,僵尸企業出清等"供給側改革"可能導致結構性失業的出現,進而使就業承壓。
統計數據顯示,12月制造業PMI中的從業人員指數已降至2012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。當月具體數值為47.4%,相比上月下降0.2個百分點。謝亞軒認為,PMI就業指數一再下跌,顯示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大型國企就業是主要風險點,如何平衡去產能與就業將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要難題之一。
去年年底,李克強總理在《經濟學人》發表的署名文章提到,要更加關切就業、居民收入增長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等三個指標,被認為是"新克強指數"。在清理僵尸企業背景下,就業或受重壓。
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認為,隨著鋼鐵、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進一步去產能,未來就業形勢仍然嚴峻,需要財政政策發揮更積極的作用。
"新增就業主要看非制造業。"前述券商宏觀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"清理僵尸企業會對就業產生一些影響,但影響不會太大。不過經濟下行本身可能導致就業壓力上升。"